言外之意

成语言外之意的意思
言:语言;之:助词;相当于“的”。言语之外的意思。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。也作“意在言外”。
拼音
[ yán wài zhī yì ]
简拼
[ ywzy ]
注音(台湾拼音)
[ ㄧㄢˊ ㄨㄞˋ ㄓㄧ ㄧˋ ]
感情色彩
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
偏正式成语

言外之意的出处

宋 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下卷:“七言难于气象雄浑、句中有力,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。”

文学作品中使用言外之意的例句

间有一二不尽之言,言外之意,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,是他一枝一节好处。(清 郑燮《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》)

使用成语言外之意造句

  1. 他的话中带有言外之意,需要仔细揣摩才能理解。
  2. 她的微笑中似乎藏着言外之意,让人捉摸不透。
  3. 这篇文章的结尾留下了言外之意,引发读者深思。
  4. 他的批评虽然委婉,但言外之意却十分明显。

形容言外之意的成语[与言外之意类似的成语]

弦外之音
指言外之意,即话语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含义或暗示
意在言外
其意在言语、文辞之外。指语意含蓄;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。

与言外之意意思相反的成语

一针见血
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。常用来比喻说话(或写文章)简明扼要;能抓住本质;切中要害。
一语道破
一句话就说穿(语:话;道:说)。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。
直截了当
形容说话做事爽快、干脆,不拐弯抹角
直言不讳
直率地讲话;毫不隐讳(讳:忌讳;隐讳)。
开门见山
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,一开始就进入主题。
直抒胸臆
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