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问·篇引
正文
典午氏之盛时兮,余鼻祖曰子荆。
谋乐郊以隐居兮,颺潄石之清名。
有闻孙曰承公兮,尝令鄞与余姚。
爱会稽之山水兮,爰徙家於兹城。
当永和之九年兮,惠风畅夫莫春。
偕王谢之诸公兮,会修禊於兰亭。
赋临流之五言兮,寄幽寻之逸兴。
泛回沼倚修竹兮,松风落而冷冷。
维兴公尤好事兮,作流觞之后序。
助逸少之高致兮,齐芳誉於难兄。
既乃登陆而游兮,历天台与四明。
潄飞瀑於笔端兮,遗掷地之金声。
余自句章徙姚兮,倏绵历乎十稔。
慨风流之浸邈兮,幸犹为夫越氓。
掬清泉之潺湲兮,友过云之溶洩。
访樊榭之杳霭兮,栖石窗之玲珑。
客有过余兮,谓余博览而好古。
世为越人兮,胡不志夫越之风土。
余谢不能兮,伛余指而缕数。
前有灵符之记兮,后有龟龄之赋。
嗟彼皆已为陈迹兮,时亦随夫所遇。
傥含毫而不断兮,将羞余之鼻祖。
译文
在三国时期东吴的辉煌时期,我的祖先名叫子荆,他计划在郊外寻求隐居生活,享受清誉并亲近自然。
后来,听说我的孙辈中有位叫承公的,曾经担任鄞县和余姚的地方官。
他深深地喜爱会稽地区的山水风光,于是决定搬家来到这个城市。
在永和九年的春天,和煦的春风拂面,承公与当时的名士如王羲之、谢安等人,一起在兰亭举行修禊仪式,通过作诗来表达他们超然脱俗的情趣。
在水边,他们随着流水漂浮的酒杯吟诗,竹林环绕,松风吹过,声音清冷悠长。
其中,兴公特别热衷于这样的雅事,写下了流觞的后续文字,辅助王羲之的高雅意趣,两人的名声也相得益彰。
自那以后,我从句章迁居到姚地,时间匆匆过去十年。
我感叹那种风流雅韵渐渐远去,但幸运的是,我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居民。
我欣赏清澈的泉水和飘过的云彩,寻访古迹,如樊榭的幽静和石窗的精致。
有人来访,对我夸赞我博古通今,既然是世世代代的越地人,为何不记录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呢。
我谦虚地回应,实在是能力有限,无法尽数列举。
我知道前面有灵符神迹的记录,后面有长寿寓意的赋诗,但那些都已成为过去,随着时光流转而存在。
如果我拿起笔却无法连贯记录,那将有愧于我的先祖子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