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史经
正文
渊明遇佳趣,欲辩每忘言。
道安对胜士,高论矜弥天。
斯人已往不可得,悠悠俗驾徒争先。
梦尸梦秽了不悟,甯论掷足与裸颠。
虽知香臭在得丧,一朝十获岁九迁。
谁能休沐过僧语,聊问我林仍我泉。
贤哉令尹得此趣,颇厌世味如荤羶。
学人荐取妙香句,莫学大珠空饭眠。
宅侧造猪栏,正坐贪秽免。
巷中堆马粪,而以清贵显。
二事大不侔,其眼乃能辩。
吾徒与衲子,相去夫何远。
只恐无鼻孔,当知係所践。
勿谓一瓣香,便解生一善。
居心苟不净,探洗谩卢扁。
要令登此堂,摩诘失其□。
深入不二门,诸臭雪见睍。
湛然方寸间,众妙来烟篆。
香销本无事,风静云回卷。
当年杜陵老,所造宜不浅。
夜宿赞公房,习气元未殄。
沉忧觉清梦,岂念世路蹇。
猪栏马粪辈,皆预公卿选。
泥涂布渠巷,欲往伤吾跣。
所以闻妙香,慨叹独辗转。
此香为谁来,知落处者鲜。
何如被蒙头,熟寐一觉遣。
译文
孙邦的《和史经》这首诗,他在诗中引用陶渊明和道安的例子,来表达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。
他提到陶渊明遇到美好的事物,想要表达却常常词穷,而道安与贤士高谈阔论,自鸣得意。
但这些美好的人物和景象都已经消失,现在的人们只关心世俗的竞争,无论梦中还是清醒,都不明白生活的真谛,只追求物质的满足,不顾道德的修养。
诗人明知道人们在得失中分辨香臭,但社会风气却是一日不如一日,鲜有人真正去探寻心灵的洗涤。
他呼吁人们能够像僧人一样,偶尔放松休假,沉思生活和自然的真谛,而不是被世俗的欲望所驱使。
他认为如果心灵不纯净,即使外在的仪式再神圣也是徒劳,这就好比摩诘(可能指王维)也无法理解这种深度的净化。
他对比了豪宅旁边建猪圈,和脏污的街道被认为是显贵的区别,来揭示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往往荒谬。
他觉得自己和那些坚守信仰的僧侣相比,并无太大差别,都希望追求内心的纯净。
他提醒人们别以为烧一柱香就能洗尽罪恶,心不净一切都是徒劳。
他渴望到达那深层次的领悟,能让一切杂念消散,心灵犹如清澈的方寸之地,充满微妙的智慧。
同时,他也提到杜甫的例子,即便在艰难的生活中,也能保持内心的清明。
他对于社会上一些低俗的人竟然能成为权贵的现象感到震惊和悲哀,他觉得这样恶俗的环境连走路都可能会玷污自己。
因此,他听到美妙的香气,只能独自感叹,不知香气从何而来,真正领悟其美的人寥寥无几。
他甚至宁愿蒙头熟睡,一觉醒来就忘却世事的烦恼。
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和抒发,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