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意二首(拟陈拾遗)

朝代: 唐代 作者: 孙郃 朗读:

正文

屈子生楚国,七雄知其材。
介洁世不容,迹合藏蒿莱。
道废固命也,瓢饮亦贤哉。
何事葬江水,空使后人哀。
魏礼段干木,秦王乃止戈。
小国有其人,大国奈之何。
贤哲信为美,兵甲岂云多。
君子战必胜,斯言闻孟轲。

译文

孙郃在唐代创作了两首诗,模仿陈拾遗的风格。
这两首诗以历史故事为背景,阐述了关于人才、道德和战争的哲理。
第一首诗讲的是屈原。
屈原生活于楚国,在七雄争霸的时代里,人们都了解他的才华。
他品格高尚,但世俗不容,于是选择隐居在草丛中。
虽然他的理想道路破灭似乎是命中注定,但他坚持清贫的生活也显示了高尚的品德。
诗中疑惑他为何选择投江自尽,让后人徒然哀叹。
这可能是在探讨人生困境和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。
第二首诗提到了段干木的故事。
段干木的贤德使得魏国的礼制得以存续,连秦王也因他的存在而停止了战争。
小国若有贤人,大国有何办法应对。
这里强调了贤人对国家的重要作用,以及道德的力量比武力更为重要。
诗中引用孟轲(孟子)的观点,指出真正的君子在战争中必能取胜,这再次强调了道德和智慧在冲突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这两首诗以古人的事迹为喻,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,以及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