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生

朝代: 清代 作者: 张洵佳 朗读:

正文

西汉右文治,间气产名儒。
一推贾长沙,一推董仲舒。
其实王佐才,董犹逊不如。
董氏谈王道,理尚悬诸虚。
贾生论治道,剀切握其枢。
苟施诸实事,七国害先除。
其馀推本图,治可返唐虞。
惜哉忤绛灌,谪向长沙居。
郁郁赍志没,身后丛毁誉。
东坡好论人,曷不以身试。
时当熙丰朝,荆公正言利。
章惇吕惠卿,附和俱得意。
何不迎合之,而亦触其忌。
放逐老江湖,与贾复何异。
责己固已疏,责人无乃备。
人才升降间,世运关隆替。
汉治不复古,端因疏贾谊。

译文

在西汉时期,人们崇尚文化和治理,那时产生了不少有名的大儒。
要说其中特别出色的,一个是贾长沙,也就是贾谊,另一个是董仲舒。
但要论辅佐君王的才能,董仲舒和贾谊比起来,他还差了一截。
董仲舒讲话喜欢谈王道,讲的理论挺高深,但有点虚。
贾谊不一样,他谈的治理国家之道,那是切合实际,抓住了关键。
如果他的理论能付诸实践,七国之乱那类的事早就避免了。
他的理论若发挥到底,国家可以治理得像唐虞时期那样清明。
可惜啊,贾谊得罪了周勃和灌婴这些权臣,被贬到了长沙去。
他在那过得很郁闷,最后含恨离世。
他死后,毁誉参半,名声复杂。
东坡虽然喜欢评价别人,怎么不拿自己来对照对照。
他处在熙宁变法的年代,王安石主张利国利民的改革,章惇、吕惠卿这些人跟着王安石,都得志了。
东坡为什么不迎合这些人,反而触了王安石的霉头。
结果自己被贬,老在江湖漂泊,这和贾谊的命运不是一模一样吗。
自我要求上确实有点疏忽,但评价别人时是不是过于严格了。
人才的升降,往往关乎国家的兴衰。
汉朝的治理没有恢复到古代那种好的状态,刚刚就是因为没有好好重用贾谊。
这句话总结了贾谊的才能和遭遇,也反映了人才与国家命运的关系,以及个人的自我反思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度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