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兴二十七首 其二十四
朝代: 宋代 作者: 方一夔 朗读:
正文
吾闻羲轩时,真淳初未散。
人人悟此理,不用一言赞。
漂流三季后,前圣多忧患。
木铎方大鸣,音响惜中断。
百家自其后,非是纷相难。
父子起争端,恨死呻吟缓。
秦人规我隙,行素俱灰炭。
读律不读书,条贯毛发乱。
嗟彼商颜人,坐不学城旦。
一曲紫芝歌,应有三人叹。
译文
我听说在羲农和轩辕的时代,世风纯朴,真正的淳朴之风尚未散去。
那个时候,人们都能理解这个道理,根本不需要用言语去称赞或解释。
但时光流转到三皇五帝之后,社会风气渐渐向下,道德开始滑坡,先贤们为此感到忧心忡忡。
孔子的“木铎”教化之声虽然宏亮,却在传播中遗憾地中断了。
随后的时间里,百家争鸣,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但这些学说往往相互对立,争执不休。
尤其是儒家内部,父子辈分间的观点差异,甚至发展成了激烈的争执,让你我之间的交流陷入僵局,解不开的纠葛如病人缠绵病榻,痛苦而缓慢。
更甚的是,到了秦朝,掌握了权力的人开始利用这个时代的裂隙,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,试图让这世上的知识与德行都化为灰烬。
他们只读律令,不读圣贤书,弄得条条框框混乱不堪,分不清黑白,就像头发与皮肉不分。
更令人感慨的是,那些身在商颜之野的人们,他们不学习城旦的法令知识,也不争执于学说差异。
他们有另外一份坚持,那份对生活的热爱,就如那一曲《紫芝歌》,在山野间唱响,显得格外悠扬。
那歌声听起来,似乎是对生活的乐观与珍惜,三人一同合唱,所抒发出的感慨,也许是对这份淳朴与自由的向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