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园春 其一 蚕

朝代: 清代 作者: 樊增祥 朗读:

正文

箫鼓祈神,姑妇争迎,马头令娘。
看南房夜火,黄芦纤箔,东墙晓露,素手提筐。
任是苏杭,三眠八绩,未抵湖州绿叶香。
西陵后,痛桥陵已矣,何处亲桑。
人间不废玄黄。
料难掩朱丝白䌰光。
把万端经纬,向人倾吐,双生羽翼,任尔飞扬。
诸葛忠清,有桑八百,功在成都濯锦江。
将余绪,为岩廊补就,衮绣衣裳。

译文

这首词以蚕为主题,通过描述蚕的生活过程,表达了对蚕的尊敬和对古代桑蚕文化的怀念。
在乡村的节庆中,箫鼓声奏,人们祈求神灵保佑,妇女们争先恐后地去迎接名叫“马头令娘”的蚕神。
夜晚,南房亮起了灯光,黄芦薄膜中,蚕儿正在努力地咀嚼着绿叶。
清晨,西墙下,素手的女子提着蚕筐温柔地照料。
尽管苏杭的蚕儿经历了三眠八绩,最终成茧,但它们的丝质都无法比得上湖州面世的绿叶蚕丝,那种丝绸的独特香味,令人难忘。
想到古西陵时代,那是个物质丰盛的年代,人们生活充裕,都在靠桑养蚕。
而现今,那些辉煌岁月已经消逝,再也找不到亲自动手养蚕的场景。
世间万物,色彩斑斓,但从蚕口中吐出的红丝和白綟,那丝绸的光芒是任何其他颜色和光亮所难以遮掩的。
它像是万端经纬的织物,倾吐出人们的生活情感,而蚕儿们也是带着翅膀的精灵,让它们的美丽在这个世上自由飞翔。
词中通过引用诸葛武侯曾亲手养蚕、发自内心忠诚清廉的典故,赞美了蚕的巨大贡献。
诸葛亮在成都养桑八百株,为蜀地的百姓带来了稳定收入和生活改善,充分展示了其人民情感与忠诚精神。
这丝线不仅是生活必需品,更是承载着国家兴衰和政治得失的显微镜。
蚕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繁华的服饰,更是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切关怀。
我们可以看见那些默默付出,隐于社会底层民众的辛勤努力,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。
现在,我们将蚕绪所纺出的美丽丝绸融入到皇宫的衣裳中,补足宫廷衣袍的美轮美奂,使其更加精美而壮观。
这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勤的赞美,也是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。
简而言之,这首词透过古代桑蚕文化的独特视角,赞美了蚕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人文价值,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珍视与骄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