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竹为余罃举人父题

朝代: 明代 作者: 罗玘 朗读:

正文

一笱费一竹,得鱼不盈觔。
一笮费千竹,度人纵如云。
费竹有多寡,终非爱竹人。
筐成塈落梅,忍杂土与尘。
笾实荐宗庙,凛然对明神。
用有贵贱异,能免伐竹频。
尚有汗简编,圣言载谆谆。
妙道固有托,蠹朽伤其真。
忆昔得此种,潜夺蟹谷春。
竟尔隐其下,人曰竹隐君。
子乃更爱竹,孙尤爱无伦。
视竹如视家,谁能乐家贫。
桑梓恭敬止,毛里不属身。
丘木有松楸,望之忍为薪。
白凤下啄实,不知在何晨。
虽当伶伦来,要使常回轮。

译文

这首诗以种竹、保竹为主题,借物寓意,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思想。
作者通过描述用一枝竹子做成的笱(捕鱼的器具)虽然成本低,但收获的鱼却不多,而用多根竹子制成的笮(测量水深的工具)虽然耗费大量竹子,却能帮助度量大江大河,影响深远。
这里的“费竹有多寡,终非爱竹人”,寓意选拔人才时,应该注重其才能和潜力,而非只看表面或轻易放弃。
接下来,诗人将竹子比作人才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,有的被用于普通的筐子,混杂于泥土尘埃之中,有的则被用于神圣的笾器,敬献于宗庙,展示其尊贵。
通过“用有贵贱异,能免伐竹频”,强调人才应安置在适合的位置,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。
关于教育和传承,诗人提及竹简装载着圣人的教诲,虽可能因年久而朽坏,但仍承载着宝贵的智慧。
他回忆过去得到竹种,如同在蟹谷的春天里获得珍宝,竹子在地下茁壮成长,人称其为“竹隐君”。
他的子孙更是深爱竹子,视如家庭的一部分。
衍生到对社会的看法,他表示人应像对家一样对待人才,即使生活贫穷,也应珍视。
与之相反,有些人对于丘木(代表人才)中的松楸视若无睹,甚至忍心将其作为柴薪。
白凤下啄果实的隐喻,意味着真正的贤才可能隐于民间,尚未被发现。
诗人希望像伶伦(音乐家)那样的伯乐常在,让人才有机会展现才华,常回其应处的位置。
这首诗以竹子寓意人才,呼吁社会能够正确识别和公正使用人才,充分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公正的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