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米芾为梁唐不收慰问帖寄诗
朝代: 宋代 作者: 薛绍彭 朗读:

正文
圣贤尺牍间,吊问相酬答。
不笔或无意,兴合自妍捷。
名迹后人贵,品每分真杂。
前世无大度,危乱相乘蹑。
白发如莲帽,騧马似瓜贴。
触事为不祥,凶语弃玉躞。
料简纯吉书,乃有十七贴。
当时博搜访,所得固已狭。
于此半千岁,历世同灰劫。
真圣扫忌讳,尽入淳化箧。
巍巍覆载量,细事见广业。
唐人工临写,野马成百叠。
硬黄脱真迹,勾填本摹榻。
今惟典刑在,后世皆可法。
译文
古代圣贤在书信中交流,表达哀悼和关怀相互回复。
有些信件可能没有特意去书写,但情感自然流露,显得优美而流畅。
名人的字迹在后世被视为珍贵,真迹和仿作的品质常常被区分。
以前的时代,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,社会就会在动荡中接踵而至。
白发比作莲花帽,黑马如同瓜形的贴花,这些都是不吉利的象征,应该避免提及。
在那个时代,只挑选寓意吉祥的诗文,因此有十七封信被称为吉文。
在那个时候,人们广泛寻找和收集,搜罗到的也仅是其中一部分。
过了大约五百年,这些信件经历了世世代代,几乎被遗忘。
当真挚圣明的君主扫除禁忌,将这些信件收录在《淳化阁帖》中,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伟大的作品。
这展示了皇室的包容与宽广,即使在细微处也能看出他们的宏大事业。
唐代的人们热衷于临摹这些作品,像野马般奔腾不息,创作出无数的复制品。
原作由于时间流逝,真迹变得难以辨认,后来的勾勒填充都是模仿的痕迹。
如今我们只剩下这些典范,后世的人们都可以以此为楷模,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