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篷听雨

朝代: 明代 作者: 陈炜 朗读:

正文

眉山有二苏,芳名辉今古。
平生兄弟情,一夜彭城雨。
薄俗谁可敦,对面秦越分。
同心复同气,三槐美云孙。
伯也秋台英,仲氏东山卧。
千里弟思兄,灯火清宵坐。
坐卧情不堪,买棹来江南。
小窗欢会处,风雨夜深谈。
相亲情独好,欲别怀偏恶。
抗疏入君门,共假还乡乐。
新凉及春秋,同上潞河舟。
纵合风雨夕,何曾远道愁。
初听淮水东,点点在孤篷。
揽衣不成寐,樽酒沽来同。
再听吴江上,淅沥枕边响。
姜被夜正温,谢池草初长。
涓涓江上起,何处无寒声。
微因手足爱,胡能激深情。
鸿雁多分张,此会安可常。
而况暂归省,不日鹓鹭行。
我家有难弟,别来几经岁。
天涯梦寝多,长忆连枝会。
烦君相勉旃,霄汉同飞骞。
预扫两家榻,客窗期对眠。

译文

这首诗是明代陈炜所写,讲述了他对于苏东坡兄弟的赞美,以及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。
诗中的“眉山有二苏,芳名辉今古”,指的是苏轼和苏辙兄弟,他们的名声光照古今。
诗人提到“平生兄弟情,一夜彭城雨”,可能是在形容他们深厚的兄弟情谊,就像一夜彭城的雨水,深沉而持久。
“薄俗谁可敦,对面秦越分”,感叹世俗的浅薄,人心难测,似乎和对面的人就像是秦越两国,难以交心。
然而兄弟间“同心复同气,三槐美云孙”,意指他们心志相同,如同三槐一般的家族荣耀,云孙一词代指后世子孙,表达了对苏氏兄弟及其家族的敬佩。
接下来的诗句,“伯也秋台英,仲氏东山卧”,描绘的是兄弟两人不同的生活状态,苏轼像秋台上英杰,而苏辙则如东山般恬静。
诗人因为思兄心切,“千里弟思兄,灯火清宵坐”,不顾千里之遥,深夜坐等,只因对兄弟的思念。
“买棹来江南,小窗欢会处,风雨夜深谈”,描述诗人自己像千里寻兄一般,来到江南,与友人深夜在小窗下欢聚,尽管风雨交加,依然谈笑风生。
这种情谊,使得“相亲情独好,欲别怀偏恶”,亲情的深厚使得分别时的不舍尤为明显。
“抗疏入君门,共假还乡乐”,描述了他们兄弟俩的忠直与共享家乡的快乐。
即便生活有风雨,如“初听淮水东,点点在孤篷”和“再听吴江上,淅沥枕边响”,诗人也能从中找出生活的宁静和乐趣。
他明白“涓涓江上起,何处无寒声”,生活会有困难,但“微因手足爱,胡能激深情”,正是亲情给他的力量。
至于“鸿雁多分张,此会安可常”,表达了人生离散,聚会难常的感慨。
而“而况暂归省,不日鹓鹭行”,可能是说诗人在短暂的回家省亲后,又要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中。
“我家有难弟,别来几经岁”,讲到自己家里也有离别多年的好兄弟,“天涯梦寝多,长忆连枝会”,常常在梦中想念与兄弟团聚的时光。
最后,诗人“烦君相勉旃,霄汉同飞骞”,希望朋友们能共同激励,一同追求高远的目标,而“预扫两家榻,客窗期对眠”,则是预想要和兄弟共眠,体现对重逢的期待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以苏轼兄弟的亲情为引子,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情、手足爱的珍视,以及对相聚时刻的珍惜与别离时的不舍,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望。